人有第三隻眼,位於你大腦正中央的松果體,跟眼睛連結能分泌褪黑激素。白天松果體沒有作用,但黃昏開始松果體就會啟動,並開始將「褪黑激素」送進血液裡。個人會開始疲倦、放鬆警戒、昏昏欲睡。「褪黑激素」的分泌通常在凌晨兩點到五點之間達到顛峰,在天天亮時關閉,好讓你醒來。血液中褪黑激素的濃度 ,是讓內臟知道生物時間的途徑之一,它的功能有如生理時鐘的指針。但褪黑激素減少則會增加患癌風險。
街道愈光,罹癌風險愈高
除了幫助調節睡眠,「褪黑激素」被認為還有另一個作用——抑制腫瘤生長,可以想像成「褪黑激素」能讓癌細胞在晚上睡覺。(1) 為了驗證「褪黑激素」能用於預防乳癌,波士頓 的布萊根婦女醫院(Brigham and Women's Hospital)和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員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,就是研究女盲人。因為女盲人看不見陽光,所以她們的松果體從來沒有停止過分泌褪黑激素。 研究人員果然發現女盲人罹患乳癌的機率只有明眼女性的一半。(2) 相反因為上夜班而打斷褪黑激素分泌的女性,罹患乳癌的風險似乎增加。 (3) 即使只是住在燈光特別亮的街道旁,都可能會增加罹癌的風險。一些研究比較了夜間衛星照片與乳癌的發病 率,發現住在夜間照明較亮的地區,居民往往有較高的乳癌風險。
除了盡量減少夜間照明,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增加「褪黑激素」的分泌嗎?
「褪黑激素」的濃度,可以透過測量早晨第一泡尿中有多少「褪黑激素」來評估。「褪黑激素」濃度高的女性,罹患乳癌的比率確實較低。二○○五年,日本的研究人員發現,蔬菜攝取量越高尿中的「褪黑激素」濃度就越高。(4) 二○○九年才有人進行飲食和「褪黑激素」的全面研究,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訪問了近千名女性,了解她們對三十八種不同食物或食物種類的攝取情況,並測量她們一早起來的「褪黑激素」濃度。結果顯示,肉類是唯一明顯會減少褪黑激素產量有關的食物,原因尚待調查。為了要減少對「褪黑激素」的破壞,我們可能需要裝上防光窗簾、多吃蔬菜,以及別吃太多肉。
枸杞為什麼能救一命?
枸杞含有天然的「褪黑激素」,能改善睡眠且不會引起副作用。在乾果中比較,枸杞的褪黑色素含量最豐,抗氧化能力排名第三,比葡萄乾多出五倍,只輸給石榴種子和刺莓。枸杞蘊含「玉米黃素」,食用枸杞「玉米黃素」會傳送到眼睛後方的視網膜,保護眼睛視力且能預防黃斑部病變,還能幫已經有黃斑部病變的患者改善視力。雞蛋業者曾誇口蛋黃也含有玉米黃素,但枸杞的玉米黃素含量卻是雞蛋的五十倍。
如何食用枸杞才能完全吸收?
可以將枸杞和堅果混合一起食用,不論你以前是怎麼吃葡萄乾的——當零嘴、烘焙、加入早餐麥片或燕麥粥一起吃,我都強烈建議你把葡萄乾換成枸杞。
Onwmay 枸杞
我要購買:特級寧夏枸杞 HK$48.00/300g
特級寧夏枸杞是嚴選特大粒1.5-2cm長度;特級寧夏枸杞可以降低血糖、降血脂,修復受損胰島細胞,更加可以保護肝臟、利膽作用,因此能夠使雙眼更明亮;枸杞多糖已經被證實能夠抗輻射,保護肌膚,提高正常人DNA修復能力,可以延緩衰老,
資料轉載:https://ownmay.com/blog/2018/01/光污染增加女性患上乳癌風險,枸杞子卻能救一命/
資料參考來源:
書本:《How Not to Die》 Authors: Michael Greger, Gene Stone Originally published: December 8, 2015
1 : Blask DE, Dauchy RT, Sauer LA. Putting cancer to sleep at night: the neuroendocrine/circadian melatonin signal. Endocrine . 2005;27(2):179–88.
2: Flynn-Evans EE, Stevens RG, Tabandeh H, Schernhammer ES, Lockley SW. Total visual blindness is protective against breast cancer. Cancer Causes Control . 2009;20(9):1753–6.
3: He C, Anand ST, Ebell MH, Vena JE, Robb SW. Circadian disrupting exposur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: a meta-analysis.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. 2015 Jul;88(5):533–47.
4: Nagata C, Nagao Y, Shibuya C, Kashiki Y, Shimizu H. Association of vegetable intake with urinary 6-sulfatoxymelatonin level.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. 2005;14(5):1333–5.
留言列表